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1](英語: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簡稱SLAM),又稱同步定位與地圖創建[2],是機器人學中的一個概念:機器人從未知環境的未知地點出發,在運動過程中通過重複觀測到的地圖特徵(比如,牆角,柱子等)定位自身位置和姿態,再根據自身位置增量式的構建地圖,從而達到同時定位和地圖構建的目的。
歷史
有關於SLAM的一個開創性工作是以R.C. Smith和P. Cheeseman為代表,在1986年作出的對空間不確定性的估測的研究。[3][4]其他該領域的開拓工作由Hugh F. Durrant-Why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研究團隊在1990年代初所作出。[5]
由Sebastian Thrun帶領的團隊設計出STANLEY自動駕駛車於2005年勝出了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起的DARPA無人駕駛車大賽賽,其後在2007年再設計出另一自動駕駛車JUNIOR勝出了同樣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起的城市無人駕駛車挑戰賽。當中的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系統引起了全球廣泛注意,現在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已被廣泛應用在機器人吸塵器,例如Neato Robotics的XV11,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