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osi 模型的七層架構
#計算機概論 第五章 #電腦網路 補充教材
#乙太網路
#冷戰 #路由 #Routing
依據網路運作方式,OSI模型共切分成7個不同的層級,每級按照網路傳輸的模式,定義所屬的規範及標準。 由具體到抽象的網路傳輸方式層次來看,7層分別為實體層、資料連結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議層、展示層及應用層。
1960年,#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出於 #冷戰 考慮建立的ARPANET引發技術進步並使其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心。
ARPANET的發展始於兩個網路節點,由倫納德·克萊因羅克帶領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網路測量中心與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SRI)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的NLS系統兩個節點之間連接。第三個節點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第四個節點是猶他大學。到1971年底,已經有15個節點連接到ARPANET[4][5]。1973年6月,挪威地震陣列所(NORSAR)連接到ARPANET成為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網路節點[6][7][8]。
network reference model
https://profinetuniversity.com/industrial-automation-ethernet/network-reference-model/